文、圖/ 編輯部 整理
玉井糖廠使山區農村連結外界
明治39 年(1906 年)臺人陳鴻鳴創辦的永興製糖會社在玉井成立並設置製糖工場,後經轉手臺南製糖、昭和製糖兩大製糖株式會社,最後昭和製糖又被併入大日本製糖,於是大日本製糖於昭和14 年(1939 年)將此製糖工場改名為玉井製糖所,臺灣光復後,玉井製糖所改名為玉井糖廠
玉井糖廠的設立,為偏遠的山區帶來了新的生機。糖廠不僅提供了就業機會,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玉井糖廠位於偏遠山區,員工人口占全村40%,雖是小型製糖工場,但引進工業製造,觸動此區經濟脈動,為原本自給尚有不足的農業地區,帶向新境界。
山區經濟與體育人才的搖籃
有糖廠,必有糖鐵,玉井糖廠的糖鐵「玉左線」於民國42 年(1953 年)通車,此線貨物運輸可西南行接南北平行預備線,直抵高雄;向西行,則可到善化,連接縱貫線,可謂相當便利,這對於玉井、左鎮、山上、楠西等山區地方建設與發展貢獻甚大,解決了當地居民與農產品對外運輸的問題,對於經濟發展貢獻良多。
此外,玉井糖廠也是體育人才的搖籃。玉井糖廠棒球場為鄰近玉井國小的棒球隊的練習場地,進而培育出台棒球界名人—葉志仙先生,為僻靜的山野,增添一則令人津津樂道的傳奇。
從糖廠到噍吧哖園區 傳承抗日記憶新地標
隨著糖業的沒落,玉井糖廠於民國81 年(1992 年)停閉,其製糖業務併入善化糖廠。民國104 年(2015 年),適逢噍吧哖事件100 週年,臺南市政府將糖廠的廢棄廳舍改建為「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玉井糖廠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個園區不僅保留了糖廠的歷史建築,更成為傳承抗日歷史的重要場所,園區內陳列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如當年的武器、生活用品等,讓參觀者能夠身歷其境地感受那段歷史。
玉井糖廠的轉型,不僅為地方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推動了地方文化的傳承。透過噍吧哖紀念園區,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並緬懷先人的犧牲。此外,園區周邊的發展也帶動了地方觀光產業的成長,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感受玉井獨特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