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繽紛生活-主編精選-《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讀後心得


1月號 2018 Jan
繽紛生活-主編精選-《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讀後心得

台糖有機水稻圖

文/蕭文喬

民以食為天,台灣曾經是農業大國,也是美食天堂,餐館、小吃、夜市、各國料理以及手搖飲,多種且多樣化的美食,是台灣給人的美好印象。但隨著科技進步、產業轉型、市場開放,那份提供美食的單純似乎隨著時代漸漸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講求效率、速度以及利益。每個人的生活日常-食物,因為環境、經濟、全球化貿易、產業轉型,讓餐桌上的食物,再日常不過的食物,變成民眾人人聞之色變的恐慌。年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讓生活更便利,讓產值更增長,看似一切的美好是聰明的人類發明發展出來的,然而美好的另一面卻是環境的破壞、違反自然的產物,最終人類傷害到的也是自己。農地栽種最天然的食物,因為化工業興盛、因為追求利益,從食物變成了食品;因為追求經濟發展、追求市場開放,透過全球化貿易,降低關稅,開放市場,從多樣化變成進口具隱憂的產品。細數近10年的食安問題:戴奧辛牛乳、戴奧辛鴨蛋、美國牛肉、三聚氰胺、塑化劑、瘦肉精、化製澱粉、餿水油等,每每經過媒體的曝光後,都讓國人對於食品安全的品質蒙上質疑,對政府的無能感到無奈,消費者難道只能如此消極的看待這些不合理的事情發生在這個社會上,無力改變或做些什麼嗎?


社會上各角色的目標與相互的矛盾

一個社會涵蓋了企業、民眾、政府,每個角色有自身的目標與立場,但當角色間的目標、立場相互矛盾時,彼此間的拉鋸,需要政府適時地出現協調,然而,政府的失靈,讓整個社會傾斜,產生不對稱的結構,問題就會接踵而來的爆發。

(一)企業

企業,是一個營利組織,為了要賺錢,需要開源節流,迎合消費者並且降低成本。抱持營利主義,為了達成目標,手段上是否適合、合法,食品安全上是否會惡意添加,以生產較便宜但不合格的食品添加物;消費主義,為迎合消費者口味,明知東西有危害,但只要消費者喜歡,依舊選擇添加。食品添加物的製造與食品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密切相關,上游的化工廠生產出大宗原料,經過中游的加工製造和調和後,轉售給不同產業,這就是目前社會食品工業化:從製造、販賣、儲存和再加工,這套複雜的加工流程,無中生有出眾多的風味來吸引消費者。甚或農藥的問題,為了提升產量以及產物的美觀,大量噴灑農藥,致使蔬果有農藥殘留超標問題以及造成環境汙染,影響到整個大環境。農藥的發明原本是對農業的一大貢獻,後來演變成是人類的焦慮之一。

(二)全球化貿易

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各國都希望藉由聯盟的方式,展開貿易經濟,推展產品出口量,將低關稅,既然是聯盟,會員國必會有互相協商讓步的空間。全球化貿易的時代,我們能享用世界各地的美食與各種民生物資,同時也將複雜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氣候生態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自由貿易市場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福祉與享受,同時也形成高度相互依存,像是即使台灣的農藥施藥是合乎標準,但在全球化貿易之下,我們無法或不願意在本地栽種的作物,可能因為國外對生產過程的低管制,導致最終出現在我們餐桌上或手上的飲料,美國牛、非基改產品的開放,這些具有不確定性的風險危害產品,我們無法斷然拒絕,因為在現實的情況下,聯盟組織傾向於保護自由貿易,而非維護大眾的健康。不難發現,食品安全管制措施,通常都是產業利益、科技發展、國際壓力、甚至是各國政府在施政上的便宜行事等因素,相互妥協後所產生的管制策略,因此,在全球化貿易之下,風險管理是在此架構下做為磋商和折衝的手法。

(三)政府

當企業、全球化貿易都在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犧牲食品安全時,我們的政府是否有善盡責任,為民眾把關食品安全、捍衛民眾食安的權利?台灣政府長期以來採取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方式,因為自由貿易而管制鬆綁以及本來就不充足的管制人力下,形成處處都是漏洞的食品安全機制。2008年的三聚氰胺問題,顯示全球貿易下風險管控的困難,政府沒有相關配套處理措施,也沒有對流入的原物料採取有效清查的措施。政府總是在事件爆發時慢一拍後,又一再保證安全,缺乏良善的溝通,使得民眾對政府喪失信任。多年來不斷上演的食品問題,相當大的責任來自政府的管理鬆懈,政府鬆懈的管理源自於強調經濟發展的思維,當政府也站在經濟發展的立場,自然袒護企業、臣服全球化貿易的束縛,將民眾的食品安全問題非置於首位,這樣失衡的社會,與民眾的期望背道而馳。

(四)消費者

一長串的現代食品加工鏈,讓食品的生產過程變成錯綜複雜的系統,身處於系統末段的消費者,不僅在資訊取得不對等,選擇也不對等,民眾只能被迫地接受這套系統給予的產品,總是被動地被媒體聳動的新聞告知哪些產品又爆發了食安問題,長期下來對於食品安全極度沒有安全感的消費者漸漸地對政府、專家失去信任。國外學者從歐美經驗來看,大眾信賴專家系統的層次,以醫療社群的意見最受信賴,其次是地方公眾衛生機關,然而中央政府和省級機關往往不受信任,因為公眾感知到政府單位經常欲遮掩各種危機,試圖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反倒抱薪救火、火上加油,造成更多矛盾,後續處理更為困難。

政府對於消費者而言,雖然是風險管制者,卻也是風險製造者,政府透過政策、法令、細則和各種宣導與教育來管理食品風險,但相關資訊的溝通、風險管制的執行,卻無法落實,反而讓業者有機可乘。像是讓業者自主管理,卻沒有監督機制,周而復始的食品爭議,只會造成大眾對食品安全管制措施和對政府部門的信任下滑,讓大眾不相信政府有控制力、凝聚力、競爭力來處理食品安全問題。面對利益團體、廠商、國外政府和產業組織的要求,政府往往硬不起來。而專家對於消費者,專家習慣看比例、量測風險,認為風險機率乘上危害的概念,但是民眾不願有風險的存在,兩方不對等的立場下,專家將民眾斥為無知,民眾視專家不知民間疾苦。

媒體是企業、政府、專家和大眾間的溝通管道,媒體對於報導的裁量,會加劇問題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過少的報導和探討,會導致一個重要的議題被忽視;過度的報導,則會導致風險在大眾的觀感中被強力放大,進而形成販賣風險恐懼的傳播方式,因此在資訊的取得上,消費者往往不僅被動的告知,甚至可能因為媒體而忽視了議題。


政府應肩負起責任 建立透明的溝通管道

針對企業利益導向,利益是重要的,但各方的利益應該都要被均衡地考慮到,而且過程應透明且交流,政府要主導、檢視食品安全標準是否足夠、如何修訂與執行,以及其形塑而出的政治過程之風險。政府的決策、輔導、教育和管制的能耐,會直接影響並引導國家的食品風險治理,政府在食品安全提升的過程中,要負起相當的教育與監督責任,更不可以比企業更短視近利、委曲求全,而失去產業升級、民眾安心的契機。

面對市場開放,國家內部應建立食品安全資料庫,立法推動符合國際潮流且考量風險的預防性原則、進行危害分析、防止蓄意參雜與科學手段、勤管嚴罰、事故處置、進口食品費用收取和許可權,以因應食品生產環境和貿易方式的劇烈變動,在國際的談判中有科學的證據以及相關文獻輔以佐證,或是完善的數據讓國內民眾信服,以積極行為捍衛消費者健康。

政府如何再次挽回民眾的信任?過去政府對於有疑義的產品,始終掩飾、不願即時公布資訊,其原因是害怕國賠、害怕造成銷量影響,也擔心自己的管制與查證能力不足,主要論據就是市場經濟的邏輯勝過國民健康的考量。政府的心態必須從維護廠商權益轉向保護消費者權益,在這樣的前提下,對於有疑義的問題,開放不同專家、公民團體討論,以跨學科的討論,突破彼此的盲點,讓視野更寬廣,把問題想得更深入,取得共識落實到政策中;對於有疑慮的產品主動告知,而不是被媒體揭露後,才對大眾表示已在監控,讓社會大眾減少攝取有問題產品的機會,降低政府行政不穩定的風險。

消費者應更關注於食品安全的議題上,讓食品風險治理也重視人們想要什麼樣的食品上桌的問題,把監測的主導權拿回來,爭取食品標示公開透明且方便查詢、原物料登錄和製造廠商與生產鏈的登記制度,讓民眾能夠清楚知道整個食品供應鏈的流向與食品的內容物,消費者可以有權利清楚地自主選擇產品。


國營事業的台糖如何面對食品安全課題

台糖公司是經濟部國營事業中,與食品安全有息息相關的產業,近年來食品安全的議題,台糖公司除了符合政府要求自主管理、委外檢測外,也積極取得各項國際驗證,藉由驗證單位的規範,讓工廠端不斷提升自身的資格與品質;身為國營事業,應該要有領頭羊的風範,在產業中以身作則,對於有疑慮的原料更應該避免使用,以民眾健康為首,並且與各民間生產大廠彼此交換專業知識,共同維護食品安全;民眾越重視食品安全,對台糖老字號的招牌更具有競爭力,台糖的品牌價值會更升值。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台糖論壇 昂首闊步

專欄

專題報導

糖情outlook

業務特寫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