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專題報導-來自馬來西亞,拍臺灣糖業故事— 專訪首獎《工作。路》導演陳忠業


4月號 2020 Apr
專題報導-來自馬來西亞,拍臺灣糖業故事— 專訪首獎《工作。路》導演陳忠業
王振愷
 
去(108)年「兒孫滿糖、記憶傳承」影片競賽由陳忠業導演所拍攝的《工作。路》獲得首獎,當中以長年在嘉義蒜頭糖廠工作與生活的李建次先生作為拍攝對象,當中以人物口述與生活剪影紀錄雙線去建構這位退休員工,此次專訪將從陳導演與他的被攝者李建次先生的背景談起,進一步分享這部評審一致盛讚的得獎影片幕後的故事:
 
王振愷(後簡稱「王」):我想先從您的背景談起,因為《工作。路》的影像語言都相當成熟,您是科班出身的嗎?
陳忠業(後簡稱「陳」):其實我來自馬來西亞,當初來到嘉義中正大學唸書,現在拿工作證在這裡工作,是一名影像工作者,以一台專業攝影機與一台單眼相機交互拍攝,以Premiere進行後製剪接。長期與社區工作者踏入社區,記錄社區的人、事、物。
 
王:當初參加「兒孫滿堂、記憶傳承」比賽的動機?以及當初怎麼會找到李建次先生作為您的拍攝對象?
陳:主要是因為我認識蒜頭糖廠工廠村的一位朋友,透過他介紹,這位朋友很有趣,他是蒜頭糖廠退休員工的第三代,過去在新竹市居住,為了照顧生病的阿嬤回來這裡,並選擇留下來。他很熟悉社區工作事物,會開設手工工作坊給社區老人家參加。
 
因為我自己喜歡做跟耆老有關的訪問與紀錄,這位朋友認識蒜頭糖廠中大部分的退休員工,他就提供我初步了解各自的背景以及可能的拍攝方向,我們當初計畫要做蒜頭糖廠的一系列耆老口述,剛好遇到這個影片比賽就先以李健次先生的作為首發。
 
王:此次影片前置上,在蒜頭糖廠與李健次先生進行多久的田野調查?
陳:由於有我朋友作為在地人引路,所以沒有花太多時間,前置上與李健次先生聊了四、五次才正式開拍,先建構他的背景,與他溝通拍攝方向和內容,觀察對方鏡頭前的適應程度,主要的拍攝花了兩天,一天主攻拍攝訪問、一天主攻拍攝畫面,花比較多時間在每次談話後進行內容的整理,進一步去發展影片的走向。
 
王:與李健次先生訪問的方向?以及您在歷史資料素材的取得上?
陳:當時在拍攝時針對李先生的生平的訪問有很深入的拍攝,但由於短片有五分鐘長度限制的關係,實際的影片內容只佔素材的很少部分。在歷史資料的取得上,由於他本人自己留下來的的紀錄與照片過少,加上因為蒜頭糖廠在納莉颱風來襲後曾經淹過大水,把許多文物都淹沒了!
 
因此我只能從網路上與相關論文去找關於台糖的歷史資料,對於臺灣糖業歷史完全是從零認識起,也因為這個紀錄片拍攝,開始發現嘉義很多地區跟人們都跟糖業有關,現在也熟知嘉義有三間糖廠,分別是大林、南靖與蒜頭。不過我對於比較嚴肅的文獻資料比較沒有興趣,這次短片還是希望從李健次先生的生命體驗去探討,即使他的記憶可能與文獻上有出入,但還是尊重他個人的生命體驗。
 
王:您剛剛有提到拍攝過程是一天主攻訪問、一天主攻拍攝,這也是影片中兩相互映,這在剪輯上當初為什麼有這樣的選擇? 
陳:就如一開始講的,因為是我做社造(社區總體營造)的朋友引薦,我們希望透過影片能推廣蒜頭糖廠的工廠村文化。當初拍攝主題並不是李健次先生的工作狀況與工作內容,而是他上班這條路上的回憶,或是回家路上可能發生的趣事。後來在拍攝時發現他生活很單純,回家就休息,但一談到工作就可以談很多,完全是位熱愛工作、有責任感的台糖人。
 
拍攝到後來會發現已經偏離我們當初設定的主題,但這也是那個世代台糖人的樣貌,為了求個安身立命,他現在與妻子在廠區內度過退休人生,鄰居也都是蒜頭糖廠過去的老員工。最後選擇他上班這條路作為主軸,也是希望讓大家看見蒜頭糖廠獨特的景緻,我們請他重演了他以前上班的路程,為他紀錄下恬淡的生活剪影。
 
導演陳忠業拍攝退休員工李建次先生
導演陳忠業拍攝退休員工李建次先生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我的初登場

糖情outlook

專題報導

專欄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