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專題報導-螞蟻與牠們的產地


4月號 2020 Apr
專題報導-螞蟻與牠們的產地
花東區處  蔡光美
 
花東區處花蓮農場課自91年開始造林,至今已種植2,130公頃,所種植的樹種非常豐富,包含楓香、臺灣欒樹、光臘樹及杜英等十幾種。近20年細心的復育及維護之下,產生了極為豐富的生態圈,常能看到環頸雉、雉雞及山豬的蹤跡,而在樹梢上則常看到許多黑褐色球狀的「巢窩」,這都是由一群尾巴翹高高之「舉尾蟻」的傑作。
 
「舉尾蟻」屬於樹居性螞蟻,牠們利用泥土、植物纖維或葉片等材料,將喬木的枝條或枝幹進行包覆,內部構造則為同心圓般排列,而為了要防止雨水灌入,其主要通道則設立在蟻窩下方。為何稱之為「舉尾蟻」呢?主要是當舉尾蟻一旦受到驚嚇或干擾時,水滴狀的黑色尾部就會高舉並噴出蟻酸來趕走敵人。雖然舉尾蟻對於敵人會毫不客氣的攻擊,但卻對蚜蟲及介殼蟲非常友善,因為牠們會分泌舉尾蟻最愛的蜜露,舉尾蟻甚至還會保護牠們的安全免受天敵的捕食,以確保食物來源充足。
 
由於山坡地開發、盜獵及野狗攻擊,穿山甲已被列為臺灣保育第二等級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臺北市立動物園於民國76年起參與野生穿山甲救援及繁殖作業,救援初期發現野生的穿山甲無法適應人工餌料,導致營養不良甚至無法存活。經研究發現,人工餌料無法補足蟻類體內相似的胺基酸及脂肪酸,穿山甲必需食用活體白蟻及螞蟻方能維持身體機能,尤其是懷孕的穿山甲媽媽更需食用蟻類來補充營養進而哺育幼兒。
 
自107年起臺北市立動物園與彰化師範大學及本公司花蓮農場課合作,先由彰師大的螞蟻專家-林宗岐教授親自來到花東區處進行舉尾蟻的巢窩採樣,以確保螞蟻的品質及族群密度。由於造林地生態維護良好,以致蟻窩族群密度高且數量較多,而舉尾蟻體型偏大且脯胺酸與白胺酸含量較高,又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及脂肪,經過林教授的研究團隊認證可做為食蟻動物的糧食之一。因此除了定期提供舉尾蟻的巢窩供作食蟻獸及穿山甲的飼料外,也提供蟻窩給彰師大做食用蟻類的養殖技術研究及人工飼料配方之改良,以提升穿山甲的存活率及建立完善的養殖技術。
 
本單位經與臺北市立動物園及彰化師範大學已有兩年合作經驗,對於蟻窩的採集技術及季節性的掌握均已成熟,相對提供臺北北市立動物園食蟻動物的糧食品質較能達到要求。而在花蓮的造林地內舉尾蟻數量繁多,適當的採集可兼顧及族群更新及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樹上的蟻窩
樹上的蟻窩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我的初登場

糖情outlook

專題報導

專欄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