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專題報導-用當代藝術轉譯日治臺灣歷史: 陳飛豪的創作世界


6月號 2022 Jun
專題報導-用當代藝術轉譯日治臺灣歷史: 陳飛豪的創作世界

帝國南方

文、圖/王振愷

近期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MOCA STUDIO展區有一檔「帝國南方無理心中」展覽,這是當代藝術家陳飛豪的全新個展。過去陳飛豪的作品擅長使用文字寫作並運用觀念式的攝影、動態影像去詮釋歷史、文化、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並透過各式方法將影像與多元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結合,探討不同藝術形態的可能。


後外地文學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本次全新個展延續這樣的藝術手法,藝術家透過各種文本如表演藝術、劇本、文學與新聞進行轉釋重構,再結合基隆、高雄與澎湖的真實地景,創造出個人意念建構下的日治臺灣想像。這樣的思考也與近年小說家瀟湘神倡議的「後外地文學」有著相關援引與對話,後外地的意思是身在當代的臺灣,找尋過去曾發生在此的陌生或帶有異地色彩的故事,當中三個關鍵元素分別是:時間上的「異國情調」、空間上的「實際地景」、感知狀態上的「鄉愁」。在他創作的《殖民地之旅》(2020)小說中,就是以重新走訪一百年前日本文學家佐藤春夫來到臺灣的路徑,進行虛構與現實之間的奇幻之旅。

後外地的思考其實呼應著臺灣自身的歷史,過去我們夾雜在西方與中國的大歷史之中,總是不熟悉自身的文化,而成為在故鄉的異鄉人,這幾年透過不同的出版與藝文活動,讓我們得以了解自己的過去,如去年文化部大力推動的「百年追求:紀念文協百年」系列活動,就是在當代臺灣創造出對於日治臺灣的想像。


從三部影像作品串連起的展覽

從展名進行拆分,「帝國南方」意指日治殖民體制下地理與政權的處在南邊的臺灣,「無理心中」在日文中泛指情殺後同歸於盡,或要求無死意的人共赴黃泉。本次展覽由三個圍繞這兩個主題的影像作品串起:第一部《解語花心中:基隆港朝鮮妓生殉情事件》中配合藝術家自撰的小說描述日治時期在臺朝鮮人的奇聞軼事,並在唸歌團的改編下成具前現代想像的臺語唸歌,經過了三層的文化與語言上的轉譯。

《奧賽羅》中透過日本劇場人川上音二郎將莎士比亞的同名經典進行改編,當中將故事背景轉換成剛入帝國版圖的臺灣和澎湖,以此為文本基礎邀請當代臺灣劇場人舉行讀劇會,進一步反思其時代意義;《夜霧的港口》,當中也選用近期過世的台語歌王文夏的同名歌曲,劇本基礎以兩件分別發生在日治時期高雄以及當代高雄的同性情殺報導為基底,去重新思考日治到戰後中華民國轉換間,殖民政權與人民關係的歷史轉換,呼應著《夜霧的港口》這首原為日本曲調、重新編上台語歌詞流行歌曲的命運。


當代影像中的日治臺灣與殉情/情殺

近年來回望日治臺灣的影像作品不少,在2016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日曜日式散步者》可說是集合1930年代臺灣、日本到西方的近代藝術歷史,帶出當時候的文藝氛圍,黃邦銓、林君昵兩位導演也在北師美術館的兩個重要美術史展中,透過當代影像重新雕刻黃土水前輩的作品思想,合拍《少女》(2020)與《甘露水》(2021),並開啟「昭和宇宙」創作觀。

對於殉情/情殺更是跨文化的共通語言,多部經典文本都以此為基礎,最著名的就是西方悲劇傳統中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國民間傳說《山伯英台》被改編成歌仔戲、台語片、黃梅調電影等。在日本則有真實故事《曾根崎心中》,曾改編為人偶淨琉璃、歌舞伎、電影,陳飛豪也以《心中雪解車》(2017)作品回應這個異色經典。藉由藝術家當代觀點的詮釋與再構,進行歷史檔案的補充、翻案,勾畫出對於主流敘事外的變體,得以讓我們對於臺灣有著重新的想像和認識。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關於咖啡二三事

業務特寫

糖情Outlook

資訊補給站

專欄

專題報導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