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首頁 > **永續台糖** > 環教場所介紹 > 環境教育場所

環境教育場所

        台糖公司重視環境教育,轄下所屬的環境教育中心積極邁向課程多元化的規畫,期望藉由教育的力量,讓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民重新認識環境。



溪湖糖業鐵道文化園區(2016年取得認證)

  溪湖糖廠創建於1919(大正8)年,二戰結束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更名為「溪湖糖廠」。在文建會(現文化部)、彰化縣政府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等各界協助下,陸續完成糖廠建築、景觀文物及火車修復作業。

  溪湖糖廠的重要特色為動態保存的糖業鐵道,目前可動態行駛的車輛包括:346號蒸汽火車頭、827號及837號柴油內燃機車頭、524號軌道客車、152號巡道車以及由蔗車改造的載客車廂等。每周固定行駛的346號蒸汽火車頭,為全台最頻繁行駛的蒸汽火車,不僅吸引海內外的遊客駐足,更是糖業鐵道技術的傳承與延續的精神指標。

  溪湖糖廠現有「甜蜜蜜糖的巧秘密」、「五分車的記憶」、「來自製糖工場的挑戰」等3 個教案,2024年辦理19梯次環境教育活動、共計參與人數801人。


尖山埤環境學習中心(2017年取得認證)

  2003年成立的尖山埤渡假村,於2015年開始轉型發展生態渡假村,成立「尖山埤環境學習中心」,推動環境教育及環保友善等工作,於2017年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及環保旅館(銅級)認證,可提供淺山生態旅遊,並結合環保住宿及低碳飲食。2020年曾獲國家環境教育獎機關(構)組優等,2021年以螢火蟲復育為主題獲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2023年渡假村進一步獲得國家企業環保獎(銅)。

  尖山埤環境學習中心運用園區環境資源發展各項活動,目前有糖業及生態主題兩套課程,以及淺山生態職人體驗,讓遊客可以體驗土壤動物觀察、螢火蟲復育,以及昆蟲旅館及動物巢箱等實作,另有多元的DIY活動,包括:蘭花移盆環保生活、貓頭鷹種子DIY、蝴蝶帽、動物烤畫、以及烘咖啡豆等體驗。另可提供渡假村住宿客夜間的生態觀察體驗。

  2024 年辦理291場環境教育活動,共計參與人數6,690人。


相關Youtube影音:
築夢淺山- 尖山埤生態復育

橋頭糖廠文化園區(2018年取得認證)

   橋仔頭糖廠於1901年由日人所建造,為臺灣第一座新式製糖廠,是臺灣由獸力壓榨製糖進入現代化機械壓榨製糖的第一座糖廠,亦是臺灣邁向產業工業化的火車頭,當年建造之橋頭第一製糖廠,正是臺灣糖業機械化的實驗室,其特有的建築、設備、景觀、歷史等糖業文化資源頗為値得現代完整保存,証明著臺灣糖業產業的興衰變遷。

  糖業的發展雖日趨沒落,糖廠舊址則與社區發展密切結合,擁有特殊的文化背景,橋仔頭糖廠為臺灣由老式糖廠進入現代化製糖的第一座糖廠,更是臺灣工業化發源地,具有歷史文化重要的象徵意義。

1. 2024年辦理環境教育共計96梯次/3,116 人次。
2. 與環境部合作辦理「鴞之宇宙RPG 內特尼羅鎮」- 橋頭糖廠實境解謎,吸引來自全台22 個縣市的人員參加報名,截至2024年底共計2,335人次參加。
3. 2024年攜手高雄市環保局攜手環境部辦理「夏日橋糖,有獎徵答」活動,推廣橋糖在地環教,計588人參加。
4. 2024年攜手環境部辦理25場次「橋糖碳險趣」活動,推動碳匯教育並推廣台糖平地造林效益,計535人參加,並於同年12月17日獲環境部核定為環境教育正式教案
5. 台糖森林碳匯教育館於2024年8月17日揭幕啟用,截至年底共計8,835人參訪。


花蓮糖廠環境教育中心(2021年取得認證)

  製糖產業在早期臺灣經濟社會的發展歷程上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從日本統治時期孕育出日式聚落文化、殖民歷史背後許多動人的灣生故事,到民國時期製糖工廠開工期間,周邊鄉野滿溢糖香、五分車穿梭於綿延蔗田的盛景。

在光復鄉,花蓮糖廠是居民經濟來源、社群結構,乃至於地方發展、環境變遷的關鍵所在。

  為了讓上一輩的長者回憶時能有所憑弔、年輕一代的國人能了解台灣糖業的歷史價值與存在意義,更能意識到糖廠之於在地環境的文化意義、環境教育責任、同時為實現傳承台灣糖業文化的使命,花蓮糖廠轉型為觀光及環境教育中心。

  花蓮糖廠環教中心現有「營造蟲蟲小鎮」、小蜂立大功」、「甘蔗的甜蜜之旅」等課程,2024年共辦理20場次、490人次參與環教學習。




台糖東海豐農業循環園區(2022年取得認證)

  東海豐循環園區為臺灣第一座以「綠能養豬」為背景的環境教育場址,前身是台糖東海豐畜殖場,建立於民國1957年,原為傳統舊式豬場,設備老舊、效率不彰,也面臨環保抗爭等問題。近年來台糖公司響應政府5+2產業創新政策中的「新農業」與「循環經濟」政策,斥資6.8億元改建東海豐畜殖場為「東海豐農業循環園區」,是全臺首座結合綠能、水循環、生物循環的農畜循環園區,與周邊環境形成「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之多元環境,水簾式豬舍參觀廊道是園區重要亮點之一,可近距離觀察豬隻在棟舍內活動情況,戶外則保留歷史建物,如辦公室、分娩舍、公豬舍、母豬舍、扇形豬舍,並由歷史故事影音介紹,讓參訪者更瞭解臺灣養豬產業的漸進發展及轉型的必要,作為環境教育及遊憩場所。

  東海豐循環園區為臺灣第一座以「綠能養豬」為背景的環境教育場址,2024年共接待來自政府單位、學校、研究機關、公司團體的參訪和交流,共計842 人次;共舉辦11場次環境教育活動,合計314人,其中「沼氣篇」舉辦8場次,共計191人(一般成人課程),與「水資源篇」舉辦3場次,共計123人( 國小高年級課程),帶領國人認識養豬產業,從豬的品種、生理結構、習性、動物福祉飼養方式到後端加工,以及養豬過程臭味的削減、產出的豬糞尿無害化與資源化等。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