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91%為蛋白質(角蛋白為主)、8%水分、1%脂肪,角蛋白在結構上與人體的角質相似,具有極高的生物可利用性,然而屠宰廠產生的羽毛,目前主要以高溫高壓蒸煮的方式製成羽毛粉,其消化率只有40~60%,且品質不穩定,很難大規模應用在飼料,僅能少量添加在經濟動物甚至寵物的飼料中,多數最終回歸農田掩埋,無更高值化的利用。
台糖研究所找出此價值鏈的痛點,在不改變既有產業鏈與處理場既有設備條件下,僅增加1個含特殊微生物的簡單反應工序,即可提高消化率達85%以上,完全改變羽毛粉品質與外觀型態,創造新的產業價值鏈。經動物試驗證實,在水產應用上,可作為生長促進劑並取代10至30%之魚粉蛋白;在幼畜幼禽的應用上,可作為優質蛋白質使用並取代20至50%之醱酵豆粉與魚粉蛋白,初步預估此技術可提升臺灣此產業產值約6.7倍,達新臺幣28億元。
臺灣每年約屠宰3.8億隻雞,每隻雞重約2至3公斤,粗估臺灣每年會有約6至7萬公噸的羽毛廢棄物,即可提供約5至6萬公噸的蛋白質來源。藉由台糖創新研發之羽毛水解微生物技術,能將這些蛋白質善加利用,有助於支撐國內越來越強烈的蛋白質需求,不僅滿足畜禽與水產養殖所需,也減輕傳統飼料生產對於大豆、玉米甚至魚粉等資源需求的壓力,不與民爭食也不掠奪海洋資源,同時減少進口飼料之運輸成本及碳排量,為食的安全與環境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