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肩負穩定國內砂糖價格任務,台糖除了以保證糖價收購契約蔗農糖,亦提供多項措施協助契約蔗農生產,另部分自營農場則開放與青農合作生產甘蔗,為其經濟收入提供保障。配合政府「穩定國內農產品產銷平衡」之政策,台糖公司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經濟部協調台糖土地出租事宜」辦理農地出租種植管制作物事宜,2024年配合產銷平衡政策管制面積目標為4,778公頃。2024年無發生土地資源權利相關抗爭情事。
本公司主動與農地承租者建立夥伴關係,提供生產技術、市場行銷、通路特性等資訊,強化與青農間的互動合作,且除了土地承租戶外,台糖亦將服務對象擴展至整個東部花蓮地區,擴大對農業之影響力,期透過開展多項青農業務,行銷在地青農生產之農產品,協助地區農業發展,進而鼓勵或促進青年返鄉。
甘蔗契作
本公司與契約蔗農間無勞務承攬或雇傭關係,土地亦為其所自有,考量農地與糖廠間之運距及採收、搬運等因素,選擇適合的農民簽約為契約蔗農,制式合約書內容包括蔗農基本資料、土地座落位置、地號、種植面積、種植日期、甘蔗品種等資訊,而蔗農甘蔗所製成的砂糖當中55%屬「蔗農分得糖」,由台糖以保證價格每公噸24,878元收購之,亦負擔蔗農原料甘蔗搬運費、蔗園火災保險費、鼠餌費等補助措施。另提供生產低利貸款,按月息0.25%單利計算,協助蔗農籌措生產過程所需之資金。
低碳肥料
台糖公司配合循環經濟政策,積極推動全蔗利用,將糖廠廢棄物開發為有機質肥料,計有蔗渣有機質肥料及田寶有機質粒肥等2大系列,另台南區處利用善化糖廠生產之製糖濾泥開發出袋裝「台糖糖寶沃土」有機質肥料產品,並取得農糧署核發雜項堆肥品目肥料登記證,可直接作為土壤改良,或再利用作為栽培介質的部分原料。
一般作物育苗及離地栽培中慣用泥炭土作為栽培介質,然而在國際對濕地保護的思維浪潮下,泥炭土的開採被評估為非永續性資材且有耗盡之虞,因此國際上有減產及價格上揚趨勢。根據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資料(曾宥綋,2023),白泥炭與黑泥炭開採會分別產生26kg CO2e/m3及51kg CO2e/m3碳排放,使用過程則分別產生183kg CO2e/m3及257kg CO2e/m3碳排放。
本公司新開發的有機質肥料「台糖糖寶沃土」,2023年經台糖研究所一年的試驗測試,確認可取代泥炭土作為一般園藝栽培介質,有助減少泥炭土開採、運輸與使用過程產生之碳排放。
小農種碳
甘蔗是地球上生物質單位產量極為龐大的四碳C4型作物,具有高效率的固碳能力,對於減緩溫室效應貢獻卓著,且土壤碳匯更是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中「自然碳匯」的重要路徑,惟目前基礎科學資料仍有待補足,相關測量方法學也尚在環境部審查中。
台糖目前甘蔗種植面積仍維持約1萬公頃左右(包含契作),為響應國家2050淨零排放政策,並呼應國際「千分之4倡議」,利用「種碳」(Carbon Farming)來實現蔗園碳中和與淨零的目標,主動規劃加入由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與天地和氣股份有限公司倡議執行的國際土壤碳匯「小農種碳」專案計畫,集結約300位小農登記約270公頃農地,預計參與專案認證後,相關產品除了可標示符合「黃金標準」之減碳認證,所產生碳權更能在國際上通行,有助於台糖公司轉型為零碳企業。
本公司近年來積極利用自身農業及土地資源,推動淨零轉型,並成為國家淨零排放規劃中自然碳匯的支柱基石,在國內土地碳匯相關規範、方法學正式完備前,率先與學研單位合作累積檢驗數據、導入國際認證,主動為政府提供參考範本,此次的「小農種碳」專案即為臺灣首項國際土壤碳匯專案,已正式登錄於黃金標準官網(編號GS11818)。台糖公司另與天地和氣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專案委託開發合約,初步規劃以柳營農場2公頃的蔗作地參與小農種碳專案,即提高使用公司製糖末端產出的「濾泥」等有機肥料的比例,讓化學肥料減半,也將使台糖成為目前唯一透過甘蔗栽種增加土壤碳匯的企業。柳營農場2公頃蔗作地已於2025年1月採收完畢,並由天地和氣有限公司進行土壤採樣,送花蓮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系環境實驗室進行土壤有機碳檢測分析,相關成果數據待國際驗證單位審查無誤後再行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