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首頁 > 善用自然資本 > 永續農業 > 環境友善農法

環境友善農法

  有機農法是對環境友善永續的農業生產模式,台糖公司自2000年開始,嚴選優質農場為有機水稻栽培基地,除積極開發自有有機作物栽培區,並持續進行經濟作物之試種及量產。2024年自營有機水稻驗證面積87.85公頃(兼作種植其他有機作物),主要市場為供應學校與團膳、便利商店及連鎖通路。另配合政府推動新農業政策推廣有機耕作,截至2024年12月底止,本公司提供各縣市政府出租土地設置有機農業專區共14案,合計面積總計334.57公頃;另以租賃方式續扶植有機農業之推廣與耕作,提供有機農地、溫網室設施、包裝室及冷藏設備等由專業農民或農企業團體承租,截至2024年12底止,出租面積計1,025.15公頃,共192案。

  目前我國農業主流仍是採用慣行農法,為降低慣行農業使用化肥、農藥對土壤與水資源造成之負面衝擊,本公司砂糖事業部攜手台糖研究所,針對綠肥作物固碳效益、生物性病蟲害防治兩方面進行研究測試,持續改良驗證,期能找出易執行且具經濟效益之循環模式,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綠肥固碳

  農糧產業溫室氣體排放源主要有來自農地的「水稻種植」、「作物殘體燃燒」及來自土壤施肥的「農業土壤」、「石灰處理」與「尿素施用」,其中又以土壤施肥的「農業土壤」占比最高。根據國外文獻資料,將豆科綠肥與玉米輪作12年,平均每年每公頃可以固定1.3公噸的碳到土壤中,且綠肥可直接或間接作為肥料,同時具增加土壤養分、有機質、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及減少土壤沖蝕之功能,經改善地力與生態條件,甚至可讓原本不適耕作土地種植具生質能潛力之作物。

  台糖自有甘蔗種植面積廣闊,為不可或缺的碳庫,砂糖事業部在甘蔗收穫後至種植期前,亦會種植田菁、太陽麻等豆類作物,依據農業改良場實驗數據,以每公頃掩施太陽麻綠肥植體25,000公斤生草量,氮礦化率80%估算,可減少後續種植時的1/3~1/2氮肥使用量,進而降低溫室氣體的產生。

  本公司因部份土地會釋出作為租賃地(供瓜農種瓜或其他短期作物)、蔗園除惡草耕區、供糖廠施放下腳料(濾泥、蔗渣、煙灰)及施用鹼性資材蚵殼粉改良酸性土壤,故並非休閒地均會種植綠肥作物,統計2022/2023年期綠肥種植面積共計444.28公頃(善化廠241.96公頃、虎尾廠202.32公頃),初估可固定577.54公噸的碳到蔗園土壤中,但實際數據則需透過實驗盤點往年種植綠肥之耕地,才能得到客觀之量化數據,因此砂糖事業部與台糖研究所研提計畫案,於2023~2024年與清華大學合作,擇定4個農場分別以濾泥、蔗渣、綠肥及豬糞堆肥等4種有機資材為試驗基底,每個農場另分別添加100%化肥(慣行農法)及50%化肥作為對照,耕種1年半後評估對土壤內有機質量的影響。試驗結果顯示,以添加濾泥對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成效最為顯著,粗估經過一整個春植甘蔗的循環,在表、底土每公頃分別可以得到0.6公噸及1.2公噸的土壤有機碳增加量(平均每公頃得到0.9公噸);次為蔗渣。

  另外,分析製糖副產煙灰之成份,結果顯示煙灰總碳含量約5.5% ,極具有增加土壤碳匯之潛力,經換算,若每公頃施用365公噸的煙灰約可增加表土(20 cm)約1%的土壤有機碳量。


     



生物防治與技術交流

  為協助實踐「化學農藥10年減半」之農業政策,台糖公司與學研單位合作,拓展猛禽生物防治降低鼠害之試驗,並投入研究以無人機投放「赤眼卵寄生蜂球」防治蔗田螟蟲的技術,期能解決過往寄生蜂片之施用需由人工釘放,人力成本高昂且耗時的痛點。
  


  2024年初,砂糖事業部首次於疫情後,與沖繩農業研究中心病蟲管理技術開發班進行實體交流活動,重新開啟臺、日雙方在甘蔗育種、病蟲害整合防治及精準管理上的新思路及合作契機,會議中並就甘蔗櫛叩頭蟲(金針蟲)之防治法、性費洛蒙誘引劑及誘捕容器之利用進行意見交換,有助本公司未來應用於蔗園,降低其害蟲族群及危害,以提升宿根蔗比例,減少翻耕種蔗進而降低碳排放。2024年9月由台糖研究所接待日本沖繩縣農林水產部部長及訪團,分享台糖甘蔗育種現況,及利用無人機進行甘蔗螟蟲的生物防治心得,雙方並就蔗田曳引機附掛GPS之實行細節,進行交流討論。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